主页 > 下载imtoken钱包20app > 温铁军“从旧冷战到新冷战”付费讲座笔记(1-5讲)

温铁军“从旧冷战到新冷战”付费讲座笔记(1-5讲)

下载imtoken钱包20app 2023-04-19 05:34:57

温铁军先生这10讲系列讲座系统梳理了从资本主义诞生到今天美国金融霸权的演变过程,并从根本原因上解释了资本主义的演变发展和冷战三个阶段因为资本主义的内生矛盾。其背后的逻辑。不同于以往受西方意识形态影响的“教科书式浪漫主义”,温铁军先生凭借数十年的实战考察经验,以及亲身参与的国际重大事件,重新确立了中国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全球化。它们之间的逻辑链条为中国的许多现象提供了有力的解释。

因为这一系列讲座的干货和理论体系对于我们了解当今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和挑战具有重要价值,所以我将整理10讲的核心观点。本来担心这会影响付费课程的版权,但考虑到文铁军老师将课程收入用于乡村振兴等公益事业,估计文铁军老师不只是为了盈利。他还在视频中表示,希望能有很多年。研究洞察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因此,本笔记不是课程的逐字复制,而是对核心点和理论体系的总结。一方面希望能吸引更多人了解课程的价值并进行购买,另一方面,

(1-5课已更新,6-10课链接戳:)

· 前言:旧冷战结束,过渡到后冷战时期之后发生了什么?转换因素是什么?

作为阅读教科书长大的一代,年轻人学习的教科书是在冷战时期编写的,深受冷战对抗意识形态的影响。本课程讨论了旧冷战、后冷战和新冷战三个阶段的演变,特别是全球化的内生矛盾和由此产生的全球化危机。

温铁军理论解释的特点:理论源于调查研究。

旧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作为中央政策研究机构的研究员,温铁军有难得的机会直接参与形势的变化和中国的改革转型。他熟悉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贷款的具体操作。世界银行学习实践。1991年东欧解体后,“中国崩溃论”盛行。温铁军自费赴东欧七国实地调研,与当地政府官员、企业管理人员和普通工人交流,亲身经历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在美国经济危机和2001年的“911事件”期间,温铁军与美国一系列学者进行了交流。因此,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有不同于教科书的、更符合历史现实的不同认识和思考。

第一讲:金融资本全球化及其危机(上)

一、 全球资本主义历史阶段分析

1.殖民全球化兴起——欧洲对华巨额贸易逆差引发“白银危机”

早在宋代,中国瓷器手工业发达,海上贸易从东南亚和阿拉伯世界延伸到地中海地区。由于海上贸易的巨额损失,欧洲的瓷器价格居高不下。茶叶和丝绸也是如此。瓷器、茶叶和丝绸稀缺的欧洲给中国带来了巨额贸易逆差,导致白银大量回流中国。白银的进口刺激了中国古代货币的普及。明代张居正“一鞭法”税制改革以来,官吏只收足银为税。但这也导致了逆差国家白银短缺的危机。欧洲长期以来一直在为白银而战,并推动了大航海在美洲掠夺白银。

航海发现在现在的教科书中大多是正面提及,但实际上,最初提倡但也被教科书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欧洲国家对白银的掠夺以及在通过阿拉伯地区的途中降低贸易成本.

2. 殖民全球化的演变——从发现到奴隶制三角

航海大发现的需要和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客观上促进了科学、地理、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的发展。还产生了“美洲-非洲-欧洲”奴隶制三角贸易(美洲出口资源和种植园,非洲出口黑奴,欧洲进口资源)

那时,殖民和贸易的西班牙是一个天主教国家。它把掠夺来的大量财富用于教堂建设等宗教场所。它没有像英国那样发展工业,最终被英国取代,这也刺激了西方国家早期工业的发展。英国在取代西班牙成为“日不落帝国”的过程中,将掠夺而来的全球资源用于国内工业发展,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二、 工业资本主义的普遍周期性经济危机

1.一般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本质——产业资本“国内化”的局限性和危机

工业资本主义将受到国家本身的规模和人口的限制。根据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的普遍内生矛盾是指生产社会化和财富的私人占有,这必然导致大多数人(无产阶级)没有财富,从而没有购买力,更多的生产,越会导致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在最早发展工业资本、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欧洲,国家小而散,更容易产生剩余。为了释放过剩的生产力,必须在世界上争取更大的势力范围。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经济原因也是法国在工业化完成之前就被英国甩了。被英国打败,造成大量失业,社会矛盾激化。最终,拿破仑在工业资本主义工业化阶段利用战争工具镇压叛乱,形成独裁,使法国形成了“国有化”的工业资本整合和集中。

德国:统一后,世界被瓜分了。德国首先挑战法国在欧洲的地位(普法战争),从欧洲东南部谋求扩张,采取新的大陆陆权战略,试图建立欧亚航线,并在巴尔干半岛引发冲突。引发战争。

2. 一般周期性经济危机中的矛盾——生产过剩转移、生产资料掠夺、热战爆发

资本主义的内生矛盾导致工业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恶性竞争,最终引发热战。资本主义战争是资本主义国家有条件形成帝国主义的战争。繁荣-萧条-繁荣的经济周期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但除非国内资源充足且市场足够广阔以解决冲突,否则很难自行解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迅速恢复了民用经济的发展。在 1920 年代,生产过剩迅速恢复,引发了 29-33 经济危机。其中,新兴的苏联与以往不同,直接进入了工业资本主义的终极形态:国家资本主义,实现工业化(列宁·斯大林)。

工业化国家陷入危机,解决危机的方法是入侵尚未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日本首当其冲,占领了中国东北。

金融资本全球化及其危机第二讲(下)

一、

1、全球化危机下的西方产业转移——劳资冲突最严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二战后,工业化国家再次迅速复苏,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再次进入顺差。解决危机的主要转折点是劳资冲突最严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是资本主义的第三阶段,一个重要的本质变化,欧洲由此进入社会资本主义/福利资本主义。福利制度需要提高税率,迫使国家升级产业,发展利润更高的产业。除德国外,大多数国家的工业都被掏空了,几乎所有的制造业都被转移出去了。法德因制造业转移,积怨已久,和平相处,

2、发展中国家接受低端制造业——接受转移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有控制权

在二战的帮助下,原殖民地相继独立发展,但发展模式是照搬原宗主国,借鉴西方工业化+城市化(这也是我国现代化的内容),西方知识体系也成为发展中国家必须接受的知识。制度,成为一种软实力。西方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劳资冲突突出,因此向其转移的发展中国家都是集中控制能力强的国家,首先是东亚的四小龙四小虎。韩国、新加坡、台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

3、世界进入金融资本主义全球化阶段——产业转移的发达国家成为债权国,利用金融手段攫取利润

西方国家转移低端制造业,以金融形式投资并获利。发展中国家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低,环境成本产生的劳动力过剩转化为发达国家的收入。发达国家以此增加收入,改善环境,社会矛盾得到缓解,成为美丽的“灯塔”国家。发达国家达到的这些标准是发展中国家在低端工业水平上永远无法达到的。

当西方国家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债权国时,可以依靠提供金融服务和发展金融服务业来获取利益。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越来越重,发达国家开始要求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需要做出改变。

中国从1970年代开始接受外商投资,劳动力素质在当时世界发展中国家中是最好的。但当时中国只接受那些弥补自己产业体系的,计划部分引进关键设备和关键技术,但没有完全照搬。其他完全照搬西方低端产业和知识体系的发展中国家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不得不接受制度转型的要求。当时西方也有要求中国改变制度世界战争对虚拟币的影响,温铁军是被要求收集和分析数据的中国成员之一。

正是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解决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产业竞争和生产过剩,使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再具备发生的条件。

二、美国冷战战术和金融法西斯主义

1.美国的冷战战略——西方资本主义升级为金融资本主导的全球化

杜鲁门主义于 1947 年提出,冷战开始。

冷战的本质:二战后美苏形成的地缘政治势力范围,是以意识形态的名义伪装和包装的。(西方说加强军备和核武器是为了维护民主和自由;苏联和东欧说是为了社会主义,但本质还是国家资本主义)所以,冷战的结构不能理性分析。

在两大阵营无法涵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中,民族主义成为独立国家形成的动力,有的已经演变为军事力量控制的国家资本主义。这些国家更倾向于接受西方的产业转移,这就是为什么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说,不能解释为什么民主自由的西方国家会向军事独裁转移产业。

在西方国家的产业转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信托等垄断企业。垄断资本主义与国家权力结合的最高领域是军工体系,它与国家安全(能源、食品)密切相关,也被大型垄断跨国公司控制。与金融资本的内在排斥。发展中国家产生的利润被发达国家少数金融垄断资本所有者过度剥夺。

接受产业转移的发展中国家内部矛盾激化,但无法摆脱西方意识形态的控制。发达国家的软实力(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控制)对发展中国家社会运动的全面覆盖带来了悲剧性的结果,发展中国家无法真正看到自己在哪里,如何被剥夺,也削弱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金融资本主义的回应。

2.金融法西斯主义——金融资本史无前例地被绝对排斥在发展中国家和各种实体经济体之外

因此,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话语体系,由利益与美国金融资本垄断高度一致的组织(如基金会)主导。他们正在世界各地实施和包装美国的意识形态。软实力的主力军。这也是为什么依靠社会运动推翻资本主义的传统马克思主义行不通、不再被接受的原因。

美国金融霸权:美元+美国军事+美国语言(话语权)=美国全球硬实力+软实力+智慧实力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成为世界结算货币。世界各国为了获得美元,都需要向美国出售商品,大量发行美元,促进了美国金融资本主义的发展。当世界对美元的需求逐渐增加,黄金储备不足以对应兑换时,美国于1971年放弃布雷顿森林体系,转而以军事力量支持美元货币体系。美国因此加强了军备(核武器、航母战斗群、核潜艇、核武器小型化),美国开始形成金融资本主义霸权。

因此,冷战期间,并非没有热战。这是一个客观的演变过程,不是任何国家主观计划的结果。

第三讲:旧冷战的回顾与反思(上)

一、旧冷战的起源

1.起源——“共产主义”和“自由”世界的二分法不是客观依据,无法解释现实

二战结束后首次出现双头垄断。核武器使两国能够毁灭世界,也使世界进入了“冷战”阶段,势力范围不再被热战瓜分。冷战并不意味着没有战争,而是核武器给人类带来的恐惧让霸权国家不敢使用热战的表现形式。实现地缘政治平衡的唯一途径是冷战。所以“自由”和“共产主义”的区别其实是相当荒谬的。

冷战初期,中国仍处于美苏分裂的热战背景下。美苏希望中国和国民党分水治国,形成东西德两个大国的控制。解放军不同意,统一全国,只留下台湾。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2.冷战话语的非理性——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如何洗白罪孽、包装意识形态为金融法西斯主义服务

罗斯福 1933 年的新政使用国家主义直接干预资本主义,允许生产过剩的公司投资于基础设施。与此同时,希特勒也采取了同样的方法,将生产力转向建设国家高速网络和军工。两国都确保其工业能力不被破坏。

然而,冷战形成的意识形态对抗,使美国无法通过类似于斯大林的罗斯福新政,甚至任何同情劳动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都被打压(卓别林的《摩登时代》),西方社会也自-受到伤害。

与此同时,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开始被用来粉饰历史罪恶、包装意识形态斗争,其科学性也随之衰落。苏联解体后,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不仅没有反省,反而利用冷战的胜利,成为更强大的话语体系(福山《历史的终结》)。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工具,不断被转化为金融法西斯包装。

二、“三个世界”理论对冷战的解构

1.追求独立和主权的伟大政治实验——中国在1950年被美国强行脱钩,1960年被苏联强行脱钩

中国在旧冷战阶段处于非主要矛盾,而是两个超级大国都需要拉拢的大国。抗美援朝确立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从而使美国彻底封锁中国,被西方国家强行脱钩,中苏结成同盟。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中国开始“一五”工业化建设,苏联援助中国156个重点项目,引发当时高层讨论,是否高度依赖苏联的发展来维护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当时中国完全苏化,全军改用苏联装备。现代工业管理体制也被苏维埃化了,高等学府也是照搬苏联。

此时,中国正试图摆脱完全的苏维埃化。当时,经济部门认为摆脱它是不可能的。该党首先表示不愿意接受苏联阵营内部的从属地位,这激怒了苏共。1957年后,对华援助改为贸易,直至苏联完全退出。援助,中国再次被苏联硬脱钩。

2.“三个世界”论的命题——冷战地缘战略的解构

1960年代,中国物资严重短缺,需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维持苏联式的重工业(三线建设),这是经济上的自我消耗。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三个世界”理论,指出冷战的本质是美苏两个。伟大的帝国主义寡头瓜分世界;西方非寡头国家属于第二世界;其他国家属于第三世界,帝国主义是中国的主要敌人,正在解构美苏冷战对抗的意识形态。因此,形成了统一战线战略(我们的朋友多,敌人少)

早在1950年代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得到不结盟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是对美苏霸权的挑战。1960年代“三个世界”理论提出后,世界范围内也出现了风起云涌的独立民族运动,试图摆脱美苏帝国主义控制的趋势。这就是为什么当中国重新获得联合国席位时,“它是被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朋友带进来的”。

中苏珍宝岛战役后,美国制止了苏联对中国使用核武器。中苏冲突也给了美国再次赢得中国的机会。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

第四讲:旧冷战的回顾与反思(下)

一、美国赢得冷战的历史分析

1.美国是如何打赢冷战的——依托金融资本的全球运作,在世界范围内充分获利

前提:本节解释的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不是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的主观策略。

二战后美国主导世界金融秩序=布雷顿森林体系+IMF+世界银行

19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世界粮食和石油继续以美元结算,又称锚定于粮食(美国大农场农业和世界粮食供应)和石油的美元(美国与中东产油国签约)。牙买加协定),维持美元作为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的地位。

结果:美联储发行货币并从世界各地购买产品。各国拿到美元后,因为不能在本国使用,只好用自己储备的美元购买美国国债(财政部发行债券),美元流回美国Layer Skins (商品+融资)。

2.1980年代后美国的发展——以货币交易推动虚拟市场的发展

美元在世界的地位➡️美国金融资本主义的兴起➡️美国只要以货币贸易推动虚拟市场的发展,就能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不再需要为生产而努力➡️华尔街崛起,美国金融业在短短 20 年内创造了超过 2000 笔衍生品交易。

虚拟经济带来的交易附加值远远超过实体经济创造的收益,甚至是后者的数千倍。交易增加值),GDP的飙升也让美国在与苏联的霸权斗争中具有明显的上升优势。

与此同时,中国开始引进西方设备和技术(主要是民用设备技术,美国限制对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高科技出口),成为重债国。

3.发展中国家的选择与命运:金融资本主导的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全面接受西方制度

当美国金融资本主义统治世界时,有两个重要的杠杆:日元和英镑。

70、80年代中国逐步融入西方资本主义体系的初期,类似于1950年代苏联的援助,各领域的经济和管理体制开始向西方学习以求变革。与中国一样,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除苏联和东欧国家外)已经开始接受西方的制度体系和技术标准来改革其经济基础。在这种趋势下,苏东体系逐渐处于劣势,这也是苏联解体的历史背景。

二、苏联解体的原因——经济非货币化

1.苏联经济的“非货币化”——金融资本的支配与物质计划的分配

苏联的经济体制不同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本质特征:非货币化(马克思主义反对金融寄生),即物资不是以货币自由流通,而是按计划分配. 会议”。

结果:工农业生产总量虽然不大,但大量物资并没有以货币结算,所以不计入GDP。数字统计中经济增长的表现是缓慢增长。优点:稳定,币值高;缺点:金融资本很不发达。

同时,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在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中投入了大量资源,比如建造空间站、减少一般消费品的生产和社会满意度。苏联是能源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美国操纵价格,压低油价,减少苏联外汇,抬高食品价格。苏联不得不将更多的土地资源用于粮食生产,其他产品的产量下降,导致农产品供应不足。人们普遍不满意。

相比之下,苏联内部有变革的动力。

2.苏联和东欧的解体——政治主权的解体和金融体系的崩溃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承认体制存在问题,推动改革,走政治改革优先的道路。当时,温铁军在苏联和东方国家研究期间,非常深刻地感受到,在政治体制解体的同时,金融体系几乎同时崩溃。

理由:货币信贷的支持是国家的政治力量。苏联解体前世界战争对虚拟币的影响,1美元可以兑换3卢布。解体后,1美元可兑换4000多卢布,卢布迅速贬值。货币体系是国家主权中的核心经济主权。

1992年之前,中国也在“毛票时代”被废钞。大量的客观真实财富无法用货币来衡量,因为它没有被货币化。苏联解体的很大一部分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因此,1990年代初,中国开始推出深度改革措施,彻底放弃票据供应,并增发货币以方便实物产品的交换,以免重蹈苏联的覆辙。

第5讲:后冷战时期的金融资本竞争(上)

一、西方崛起的契机——苏联是如何被割韭菜的

1.苏联是如何被割韭菜的——西方硬通货收割了整个苏联东欧体系的实物资产

苏联在上个世纪发展工业化,创造了巨量的实物资产,2000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也蕴藏着巨量的自然资源。而温铁军在调查中观察到,这些实物资产的技术和质量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因此这些非货币化交易的大量资产和资源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韭菜地” .

解体后,政府改为“自由民主”政府。考虑到改善各种福利待遇以获得选民支持的短期利益,福利分配等财政支出需要大量资金,因此急于出售大量企业,而员工却没有。我愿意被割韭菜,我不想失业。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迫使企业破产,关闭工厂,清理工人,低价出售工厂设备,给苏联东部原有的工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在其他苏联国家,作为苏联工业的配套产业,随着苏联的解体也难以维持。因此,

另一方面,如前所述,苏联和东方国家的货币体系崩溃,货币迅速贬值后,人们不愿持有自己的货币,转而追逐美元等西方硬通货。 . 同时,货币贬值导致工业资产一文不值,美元得以低价购买苏联和东方的大量实物资产。

2.美国割韭菜后——巨额货币化利润回归推动美国新技术发展

苏联解体后,根据提出“休克疗法”的杰弗里·萨克斯的说法,进行了激进的私有化改革。这一教训也使中国对改革保持警惕。具体而言,私有化改革是指将国家巨额资产以私人证券股份的形式分配给所有没有交易经验的公民。一些西方国家的买办和掮客以低价向老百姓大量购买优惠券。然后卖给西方公司,让西方公司成为东欧国有企业的实际大股东。因此,大量国有资产流向西方。在西方货币对资源进行重估的过程中,西方公司可以获得巨大的货币化收益。西方国家因此,在1990年代,突然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其实是割韭菜的结果,也导致了以金融资本为主导的经济高速增长。

同一时期,苏联解体后,美国为军事对抗而开发的计算机、互联网等高科技产业转变为民用商业。借助金融资本发展的“窗口”,它们也迅速发展起来,硅谷出现了。金融资本+技术资本的形成将共同推动美国经济的高增长。

在苏州和华东大葱收获的巨额货币化收益回流美国的过程中,资本密集化效应也带动原本投资东亚的产业资本回流美国,引发东亚金融1997年的危机。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变化。

二、1990年代的危机与“中国崩溃论”的变迁

1.1990 年代中国陷入危机——价格混乱、通货膨胀和生产停滞

86、1987年中国原计划进行全面经济改革,后来决定从试点突破开始,即1984年的“价格突破”,试图解决国内价格混乱的问题采用双重价格体系。

问题的根源:1970年代改革开始后,为了缓解巨额债务压力,需要增加出口。当时主要出口产品是农产品(因为国内落后的重工业无法出口),所以采取双轨制,即先开放农村市场,允许农村以市场价格购买原材料,而民族工业仍处于计划经济的控制之下。发达农村发展迅速,涌现出一大批乡镇企业。来自农村的加工业资金和原材料价格远高于计划资金价格。、水泥等),并在市场上转售,

正式改革前,媒体提前报道,导致倒闭企业囤积物资,老百姓也大量抢购消费品,导致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国家调控后的第二年,生产下降,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它还赶上了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制裁,第二次与中国脱钩,撤资。

2.“中国崩溃论”出现——中国“三年大萧条”

这一时期,西方出现了中国崩溃论。1992年彻底抛弃票据,大量发行货币,“人民币元年”。同时,政府增发国债,利用中国债券增加了政府的消费能力,平均工资提高了。从紧缩到通货膨胀不久,经济波动很大。1995年为应对危机,政府开始实施宏观调控,调控趋紧导致经济下行。

同时,为应对外资撤离,我国开始允许污染环境等低端制造业进入沿海地区。“打开窗户,苍蝇蚊子也会飞进来”,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依赖国外设备的外向型经济。“三对一”“补”,给国内装备制造业造成了巨大打击,大量停产转产,工人下岗。

3.从“中国崩溃论”到“中国威胁论”——西方遭遇中国对金融资本问题的抵制

但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改变了中国崩溃的趋势。当时中国的不良资产规模是东亚最大的,按理说应该破产了。中方的应对是利用金融与金融不分离的优势,由金融一次性剥离银行的不良资产,交给新成立的四大资产公司。利率要求,成为商业银行。1999年,在依靠国家体制优势度过金融危机后,未能割中国韭菜的西方开始提出中国威胁论。

金融危机期间,西方资本准备在香港金融市场割韭菜。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后,中央政府向香港金融界承诺,内地将利用外汇储备打击西方投机资本。

6-10 讲义安排